索 引 号 733569413/2022-28995 发布日期 2022-10-12
发布机构 青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有 效 性 有效
标     题 青山区文化、旅游和体育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文     号

青山区文化、旅游和体育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字号 :  | 
发布时间:2022-10-12  |  发布单位:青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市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最佳发展机遇期,也是青山区继续深入实施“一轴两区三城”战略,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治理现代化,着力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推进文体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佳时期。为积极推动我区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中共青山区委(武汉化工区工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武汉市青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结合地区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治城育人社会功能,牢牢把握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沙排项目在青山举办的战略性机遇,不断强化文旅体惠民政策导向,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旅体需求,全区文旅体事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为全面推动文化小康建设、谋划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沙滩排球初显锋芒

2019年10月18日至10月26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男子沙滩排球项目比赛,为12个国家、20支队伍、40名运动员和数以万计的观众提供了多达46场的比赛服务,荣获中国排球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颁发的“2019中国沙滩排球年度特殊贡献奖”,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发展蝶变后生态、活力、宜业、宜居的新青山。

2020年,在青山江滩沙滩排球中心举办了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男女混合沙滩气排球赛。来自全武汉市25个代表队61名气排球爱好者齐聚青山江滩参与活动,还吸引了黄冈、鄂州、咸宁、十堰、汉川等地的气排球爱好者前来参赛,进一步分享了军运会沙滩排球红利。

借助军运会契机,坚持深耕江滩沙排赛事品牌,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江滩“亲沙”文化,同时青山江滩沙滩排球运动中心已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的沙滩排球比赛场地名录库,以后每年均会承办国际、国内大型沙排赛事。

(二)江滩品牌声名鹊起

2018年,开始在江滩策划以“运动乐活季、歌舞乐秀季、艺术乐赏季”为主题的青山江滩文化艺术节,举办了武汉军运杯城市定向挑战赛、轮滑马拉松公开赛等数十场文化惠民活动,深化了江滩文化活动品牌,展现青山人民讴歌改革开放、喜迎军运盛会、建设美好家乡的壮志豪情。

2019年,继续打造江滩文体活动品牌,举办了“青山绿水红钢城•奔跑吧”半程马拉松活动,吸引了来自全世界逾万名奔跑爱好者参与其中。同时,开展了以“江湖音乐节”、 “我的军运我的家——我家好歌声”群众歌咏大会为代表的系列江滩文体惠民活动,将“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地域风貌传播到千万观众心里,提升了青山江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20年,在青山江滩举办了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暨“青山绿水红钢城”健康跑活动,居民群众的参与度和热情继续高涨,展现了新时代青山蓬勃、开放、发展的精神风貌。

江滩品牌系列活动,已成为充分展示我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生态回归,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及新发展理念的大舞台、新窗口。

(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1.深入推进“艺术之城”建设。“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54次,大型公益性文艺演出48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106场;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0余项;创作文艺作品650余件,参加市级以上文艺比赛40余次,获市级以上奖项107件,通过一年一度“钢城文化奖”表彰活动,进一步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为“武汉剪纸”传承人毛明月在工人村青和居和红钢城六街修建两个工作室,扩大“武汉剪纸”影响力。2020年1月,“武汉剪纸”成功获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落户青山,代表武汉市参加了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肯定。

2.全面构建“读书之城”网络。青山区图书馆全年365天对公众免费开放,年新购图书1.5万余册,年新订报刊500余种,共有有效借书证1.5万余个,图书馆馆藏总量33.8万。“十三五”期间,年均接待读者借阅人次17.5万人(次)、借阅21.3万册(次),新增设武东分馆、现代花园分馆、红钢城小学分馆、吉林街小学分馆等四家分馆,新增东四环工地、创青谷、贵缘堂等26家馆外服务点。每年举办“青青暑期大阅读”“青山课堂”“书香青山”征文等全民阅读活动20余场,受惠群众逾万人,为居民群众参与阅读活动、享受读书乐趣搭建了优质平台。

3.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十三五”期间,举办了青山区第五届至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五大类别30余项赛事活动,夯实青山区群众健身项目传承发展根基。坚持每年对全区各街道居民开展2000人的国民体质测试;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目前我区拥有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800余人,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力量。代表武汉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武术、乒乓球比赛,共获得金牌74枚,奖牌114枚;代表青山区参加武汉市市运会,共获得金牌248枚,奖牌452枚,总分5613分;向省、市专业队输送运动员5人,70余人被省、市认定为体育后备人才。

(四)艺术创作精品迭出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十三五”期间,开展了青山区城市形象原创歌曲征集活动,邀请知名词曲作家共作《青山》、《告诉你》等歌曲7首,并通过对区内现有歌手培训教唱、鼓励社团进行二次加工、在“青山文体荟”上进行群众评选投票、对歌曲进行拍摄制作等方式让歌曲唱响青山,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歌曲传递了青山正能量,向市民展示青山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面貌。

(五)项目建设有新突破

1.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筑面积2.2万平米,内设综合馆、游泳馆、武术馆、健身馆和国民体制监测中心,可开展游泳、武术、乒乓、羽毛、篮球、排球、健身等多项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该项目于2018年5月动工建设,2019年底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毕,目前正在进行装修设计和营运方案制定,2022年实现对外开放。

2.青山江滩沙滩排球运动中心:是武汉军运会沙滩排球项目比赛场地之一,选址青山江滩建设八路闸内滩地,总占地面积3.94公顷,场馆建筑面积2167平方米。包括1片国际赛事标准球场、4片国际标准训练场,坐席1116个。场馆按照甲级体育馆标准建设,符合国际排联(FIVB)对国际级比赛沙滩排球场地的要求。

3.戴家湖公园4连片标准门球场建设项目:是2019年我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由于选址土地性质等问题,已调整到2020年建设实施,该项目于2020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4.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位于印象城内,总建筑面积8,241平方米,总投资8668万元,将建成一座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图书馆,预计2021年年底投入使用。

(六)“惠民利企”积极推动

疫情后为进一步推动文体企业复工复产,让居民享受文体福利,盘活企业发展资源,带动小微企业人气,搭建“青山文体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号平台。将包括体育类、艺术类、文化类培训和场馆经营类等150余家企业纳入平台中。通过线上活动与线下福利相结合形式,使更多群众得到实惠、企业得到发展。“青山文体惠民”服务平台已帮助160家企业发布利企信息282项,形成380项文体福利,提供福利价值190万元,为160余户商户引流客户达5000余人(次);平台浏览量已突破60万人(次),在线会员现已达5万余人,享受福利群众达2万余人。

(七)全域旅游深入推进

“十三五”以来,结合青山旅游业现状,以创建A级景区为抓手,按照《旅游法》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着力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指导武钢博物馆对标创建、提档升级。经过努力,武钢博物馆通过了湖北省和武汉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迄今,青山地区已有2家A级景区,为下一步旅游长远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八)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了《青山区(化工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大基础性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力度,已初步形成“两馆一中心”格局。不断完善街道综合文体站服务功能和管理机制,全区基本实现“一社区一文化广场”建设,在青山江滩、戴家湖公园已建成足球、篮球等20余个“围网式多功能运动场”。积极开展“四送四进”活动,“十三五”期间,文体“四送四进”活动惠及居民70余万人次,图书馆流动服务车送图书5万余册;惠民文艺演出进社区256场;为全区12个行政村送电影720场;每个社区健身路径不少于2套,实现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并确保完好率97%以上。

与此同时,文旅体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短板。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产品谱系尚未形成,业态创新有待加强,青山特色仍需彰显,品牌项目尚需打造;空间布局思路不够清晰,区域联动格局尚未形成;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公共服务质量仍需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我区文旅体事业和产业发展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挑战。文旅体与经济、科技的相互交融程度将不断加深,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民生需求会日益凸显。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省、市出台的促进文旅体发展的系列政策红利正快速释放,文旅体的消费潜力巨大,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态势不会改变,为我区文旅体事业和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因此,要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实时抢抓“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我区文旅体事业和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旅游、体育以及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国家、省、市、区“十四五”总体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抢抓国家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机遇和青山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弘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青山精神为核心,以“青山绿水红钢城”为资源本底,以推动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红色钢城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传统剪纸文化为主线,以推动文旅体融合和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扩大和引导文旅体消费为重点,推动青山区文旅体事业和产业跨越式发展,将青山区建设成为文旅体新区、动感活力新城,成为武汉市的文旅体新名片,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新亮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的核心板块,成为全国钢铁工业生态化和旅游化转型的新典范,为青山区建设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青山新极”以及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通过组建一支敬业专业的文旅体人才队伍,创建科学完善的文旅体融合发展机制,谋划多维交互的文旅体发展空间格局,搭建优质便捷的文旅体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层次丰富的文旅体产业产品体系,建立高效畅通的文旅体推广营销渠道,将青山区打造成集工业、红色、生态、运动、研学于一体的、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布局清晰、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和体育休闲目的地,打造武钢红色文化与工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建成文化旅游与工业城市生态化转型密切结合的样板,建设钢铁工业与生态修复的研学旅行基地,彰显“青山绿水红钢城”品牌形象;同时,对接国内国际,完善青山区内滨水休闲、工业观光、文化体验、体育运动、生态度假等功能,建设城市文旅体融合发展创新区,持续“铸魂”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光荣地,全面提升青山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文旅体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旅体生活需求。

三、工作举措

(一)统筹全区文化体育旅游,优化空间布局

结合全区整体发展战略,按照“生态引领,产业主导,区域融合,内部整合”的理念,构建全区“一轴两区三城四组团”的文旅体空间格局,以一轴两带为核心,以三区四组团为支撑,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各块特色鲜明、全域协作联动、整体思路清晰、运行优质高效的文旅体发展空间格局。

1.“一轴”——聚力“热血钢城”

“一轴”沿“建设十路—和平大道—冶金大道—站前路—青王路—武东路”全长约11公里,为从西北长江至东南严西湖贯穿整个区域的链接轴、景观轴、发展轴,串联各个区域,是实现滨江休闲文化旅游带与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带互动的主要通道,是实现滨江、滨湖区域与腹地区域连接的主要通道,也是实现区域文旅体产业整体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是实现本域对接长江主轴、东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主要通道。

2.“两区”——蓄力“灵秀青山”

(1)滨江休闲文化旅游区

积极融入长江主轴,完善滨江绿道建设,整合青山江滩等景点,红钢城码头、青山轮渡码头等码头资源,邻鹤楼、青山矶等历史遗存以及武丰闸湿地等沿岸的绿地、湿地,以“滨江休闲”为主题,综合利用青山江滩沙滩排球中心、羽毛球馆、泳池、足球场、冬泳基地及百米爱情长廊、长江喜文化乐园等,打造集体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游憩、圣地打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江休闲文化旅游区,使青山江滩成为青山城市的靓丽画轴、武汉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区

以严西湖北岸为主要区域,依托滨湖湿地、林地、半岛环境和资源,整合白玉公园、张公山寨、汪家窑遗址、李庄古建筑博物馆等资源和发展基础,落实鄂旅投严西湖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以“生态文化”为主题,打造形成以“一廊一带三组团”(一廊为绿色生态景观廊,一带为滨湖生态休闲带,三组团分别为健康养心湾、田园共享湾、湖岛研习湾)为基础,集生态休闲、赛车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区。

3.“三城”——魅力“旧城记忆”

(1)红城红色文化创意区

以红房子亮点片区建设为核心打造创意文化街区,利用区内武钢博物馆、红坊里、楠姆庙、青山老街、新时代展馆等文化资源,青山公园、戴家湖公园、园林科普公园等自然旅游资源,发展武钢红色文化游、创意文化游、品质休闲娱乐游。

(2)绿城绿色生态休闲区

利用北湖的生态防护林带、北湖生态资源和长江岸线生态条件,利用水乡生态绿洲、生态科创基地以及智慧宜居新城等长江北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契机,“江湖相连、林水相映”的生态环境,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启迪鸿星冰雪文体科技小镇、长江森林等生态休闲度假产品,结合农业种植基地,在充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休闲游、农事体验游,成为老工业基地生态化转型的主要方式。

(3)钢城工业观光研学区

以“21号公路—化工大道—八吉府大街”为连接通道,整合利用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包含新中国工业建设光荣历史的1号高炉、1米7热轧厂、厂区博物馆以及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青山造船厂、东部化工物流园区、集装箱港等现代工业资源,打造以观光游览、研学为主的旅游线路,展现青山工业史、世界钢铁史和长江工业文明。同时,结合产城高度融合的“花园工厂”和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园的打造,建设以1号高炉为核心和主体、以“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为主题的工业遗产文化游乐园,建成中国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的钢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

4.“四组团”——活力“现代都市”

(1)“青山商圈”组团

购在青山。充分利用八大家红坊里“红房子”文化为主题特色的怀旧商业街区及以奥山世纪城、武商众圆广场等为主的红卫路商圈、以青山印象城、青山商场等为主的红钢城商圈,同时进一步建设优化白玉山商圈、恩施美食街,凝聚人气,打造文化旅游消费区,优化消费空间结构布局。

(2)“青山文化”组团

忆在青山。依托青山镇由古代军港发展成为商市的历史,整合青山矶、青山老街、桃园古井等历史遗址资源,核雕技艺、麻烘糕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军事体验、民俗体验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活动。利用武汉红色工业最典型的印记,上世纪50年代苏联风格街坊式住宅“红房子”以及由武钢三小改造完成的华侨城创意设计中心和版画、剪纸展示中心等,引入超五星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和红坊运动中心,打造工业和文化遗产都市再生的概念性文化创意基地。

(3)“青山印象”组团

游在青山。依托与《长江日报》合作开发的“戴家湖公园—青山江滩—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中国武钢博物馆—青和居—武汉青山印象城—恩施街”青山“工业+生态”IP游线,维育青山江滩、戴家湖公园的生态品质,加快青山古镇体验古文化的改造建设步伐,打造集博览、研发、商贸、休闲、生态于一体的钢城门户展示区。

(4)“青山假日”组团

乐在青山。倚靠严西湖地理区域优势,以白玉山公园及张公山寨为重点资源,以绿色生态景观廊、滨湖生态休闲带和健康养心湾、田园共享湾、湖岛研习湾等“一廊一带三组团”为核心组团,融入健康餐饮、艺术文创、民宿、户外综合劳动实践、田园集市、湖鲜美食街等特色产业,打造休闲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区内长江水系和严西湖、竹子湖、清潭湖等湖湾水体资源,发展滨水运动、水上运动以及运动主题的娱乐项目。

(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化惠民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融入全市文化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体系,通过弘扬青山精神,促进社会文明;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繁荣艺术创作;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推动文化传承;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实施惠民工程;通过举办系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通过利用智能科技,实现服务数字化;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

1. 弘扬青山精神,促进社会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青山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意识。传承“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从严求实、改革创新”的武钢人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弘扬青山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区精神。将其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加大城区形象原创歌曲的传播力度,讲好青山抗疫故事,壮大正能量,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2. 加强规划引导,繁荣艺术创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线,围绕青山发展和建设历史以及涌现的故事和任务、围绕当前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以及青山人民的殷切希望和期盼筹进行创作规划,同时,完善“钢城文化奖”奖励办法,加大专项资金奖励力度,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推出一批反映青山历史和现实题材的新时代精品力作。而后,积极参加“黄鹤群星奖”评选,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传播、展示、评论优秀作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艺创作人才,繁荣青山文化,弘扬青山精神,打造青山艺术品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3. 加强文物保护,推动非遗传承

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保护好1号锅炉、1米7轧钢厂、红房子、青山桃园古井、青山老街、四六一厂毛泽东像、武钢毛泽东像等遗产和文物;进一步整理和挖掘其体现的文化精神和现实价值,将其纳入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进行传承和保护。进一步统筹和完善中国武钢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筹划工业设计博物馆、李庄古建筑博物馆的建设,发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完善健全和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扎实做好不可移动文物核查工作。夯实文物安全工作基础,严格落实武汉市文物安全工作管理办法,推动文物安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青山时对“武汉剪纸”的传承期望,以武汉剪纸、青山版画、明式家具微缩技艺,青山麻烘糕制作技艺等项目为重点,挖掘拓展其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培养非遗传承人,鼓励发展民间艺人工作室,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力宣传推介,努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将之打造成为在全国、省市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以此提升青山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城市美誉度,为宜业宜居新青山建设增添文化魅力。加快“非遗”的抢救性整理,对濒临失传的区级项目古代车轿制作技艺、市级项目明式家具微缩制作技艺等进行抢救性影像资料记录。加快对红色钢城文化、传统剪纸文化、工业版画文化等优秀文化印记的整理。

4. 完善文化设施,实施惠民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青山区(化工区)公共服务供给样板区项目为样板,全面建成功能健全、设施齐备的标准化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点,持续开展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送国民体质测试等“四送”活动和优秀群众文艺展演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完善12分钟文体圈。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全力推进以“四馆三场两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建成投用区图书馆新馆;结合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等,加强街道图书分馆和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在全区12条街道(管委会)全覆盖。做好图书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构建公益讲座、艺术培训、惠民文体活动、全民阅读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 举办系列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以社区为组织单元,引导群众开展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体育竞技、琴棋书画等社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拓展群众文化参与程度。重点打造以亲沙文化为核心的青山江滩系列文体活动品牌,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充分利用青山江滩现有的天然环境和资源优势,深化“运动乐活季、歌舞乐秀季、艺术乐赏季”三大主题活动。广泛开展趣味运动会、马拉松、轮滑比赛等“运动乐活季”全民健身活动;广场舞比赛、职工歌咏大会、江滩欢乐颂等“歌舞乐秀季”群众优秀节目展演活动;歌诗汇、经典音乐鉴赏、歌舞综艺演出等“艺术乐赏季”专业院团演出活动;办好“武汉之夏”、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江滩文化活动内容,提升主题活动效应,逐步形成具有青山元素、江滩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6. 利用智能科技,实现服务数字化

实时利用智能云服务技术,统筹推进智慧服务空间建设,推进青山数字图书馆、青山公共文化云建设,将地方文化、古籍善本、城市记忆载体等数字化,构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Wi-Fi、在线预约、在线阅读、线上教学、线上展览等线上服务全覆盖,有序开展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和数字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

7. 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不断完善和提升青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管理机制。积极开发多元化、个性化优惠服务项目,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盘活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提升青山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鼓励实行错时、延时服务。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建立订单式、菜单式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专栏1 青山区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青山区(化工区)东部地区文体设施示范项目

在八吉府街新集还建社区修建总用地面积4309平方米,包含6篇羽毛球场、1片篮球场的室外运动场和总用地面积14000平方米的两片9人制足球场,以满足新集还建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设施需求,打造融合集体休闲购物、文体娱乐、医疗卫行等公服一体的宜居活动住区,为建设宜业宜居新青山做好示范引领。

2.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提升项目

目前青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一至四层总建设面积达6000平方,实际上使用面积2100平方,另有4000余平方正在出租。“十四五”期间,将收回2000余平方的出租面积。届时,将对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按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进行装修改造,拟将其建设成一座拥有多功能活动室、各门类培训教室、排练室、小剧场、多功能艺术展厅、民俗艺术展厅等文化活动场所的现代化群众文化艺术馆。

3.图书馆新馆项目

青山区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8,241平方米,其中1层建筑面积703平方米,主要是图书馆入口、文化长廊和24小时读书馆;3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主要是图书馆服务大厅、数字智慧墙等;4层建筑面积6,488平方米,主要是图书馆馆藏区、阅览区、时尚书店、手工坊、小剧场、展厅、版画工作室等。项目总投资8668万元,将建成一座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藏、借、阅、查、观、听”一体化服务的全开放、高品位纯公益性现代图书馆,为居民提供多维度的知识供给和艺术养成。

4. 图书馆分馆和城市书房项目

“十四五”期间在全区实现街道图书分馆全覆盖,并新建2家城市书房。拟充分利用社区、企业和学校的空闲资源,在每个街道都建设一个图书馆分馆,目前我区有5家分馆(3个社区分馆,2个学校分馆),后续将再新建7家分馆。对现有的24小时图书馆进行升级换代,将其改造成面积约80-100平方米集办证、借书、还书、阅览于一体的24小时书房式图书馆。

(三)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推进产业创新

通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驱动文化产业创新;通过大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优质文化品牌;通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释放文化消费潜力;通过积极开展行业合作,推动文化产业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健全文化产业。

1.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驱动文化产业创新

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人群。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瞄准居民精神需求满足和健康品质生活供给。以奥山世纪城、武汉印象城、众圆广场三大商业体,恩施美食街,红坊里、吾行里等商业步行街等为重点,积极引入音乐剧、街头艺术表演等多种文化展演形式,丰富群众旅游内容。

2. 扩大文化产品供给,打造优质文化品牌

创新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努力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文化产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以八、九街坊历史风貌区、亮点片区为阵地,引进一批高质量文化企业,打造现代风格的文化创意园区、慢生活片区、历史风貌街区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红房子文化创意产业园与青山镇、武钢博物馆协同呼应,打造“游、购、观、娱、宿”一体化的特色工业文化旅游品牌。

3.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深入贯彻落实《武汉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方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和大型活动。加大惠民政策力度,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型消费。加大对文化消费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文化消费总量。把握节假日和高峰期旅游规律特征,优化景区交通,在节假日期间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及时发布景区拥堵预警信息,扩大节假日消费。

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旅游场所推出夜间旅游、夜间表演活动,巩固建一南路夜市、青山宵夜等传统夜间经济优势,积极发展夜市、夜食、夜购等项目,打造1-2 条夜市街,形成以“夜秀、夜游、夜演、夜娱、夜读、夜展、夜逛、夜宿、夜宴”为主的“夜青山”品牌,扩大青山夜间经济影响力;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推出夜间游览项目,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延长A级景区开放时间。

同时,加快《青山区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的落地实施,积极为文旅企业申报政府无息贷款、纾困资金资助等利企政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留住优质企业、引进优质项目。

4. 积极开展行业合作,推动文化产业融合

全面推进文化与商业、工业、教育、旅游等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重点服务长江·喜文化乐园项目,利用青山江滩地下层覆土建筑和青山江滩婚礼长廊、江滩生态游园,打造时尚婚拍、婚礼婚宴基地,嫁接婚嫁等延伸产业,形成产业链。加快推进柏斯钢琴文创园项,拓展我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渠道,助力青山成为传承知音和编钟文化的音乐产业强区。重点推进红钢城大街沿线工业遗址资源改造项目,以工业遗址保护和复兴为目标,通过老厂房的空间重塑功能再造、文化植入和商业创新,打造青山区的工业遗址保护更新标杆。重点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挖掘,鼓励依托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研学旅游。

(四)加强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发展全域旅游

1.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彰显“十里钢城”形象

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内武钢一号高炉、武钢一米七热轧厂、青山船厂等重要工业遗产资源,利用声光电高新技术,集休闲娱乐、观光研学、文化体验、特色运动于一体的、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影响力的武钢工业遗产文化游乐园。整合武汉工业港、武钢博物馆、钢铁文化公园、戴家湖公园等资源,构建以钢铁为特色的青山区工业记忆主题游线,开展工业观光、研学、体验,展现青山钢铁工业的光荣历史和“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为社会主义国家争光、各项工作争一流”的“三争”精神,彰显青山区“十里钢城”的城市形象。同时,将工业游与滨江休闲游、红坊创意游相结合,打造工业与文化消费融合、工业与休闲娱乐融合、工业与商业、运动融合的独具青山特色的旅游品牌和产品。

2.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凸显生态转型成就

紧抓青山江滩获世界C40城市奖的机遇,全面提升青山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区域实施北湖、严西湖及其周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旅游产品。围绕打造精品旅游娱乐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引入鄂旅投,整合严西湖、北湖生态区、张公山寨、白玉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建设严西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滨湖生态文化旅游带;同时,积极融入大武汉“六湖连通”(东湖——沙湖——杨春湖——严东湖——严西湖——北湖)城市发展,积极推动大地花海项目,打造严西湖生态旅游名片。结合长江北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长江森林等生态休闲产品的建设,推进北湖绿城绿色生态休闲区建设。从而建成南部滨湖、北部滨江的两片不同风格的生态旅游地,遥相呼应,展现“工业老区”迈向“生态休闲新区”的成果,凸显老工业基地生态化转型的成就。

3.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展现文化传承创意

以红房子、武钢为重点载体和场景,深度挖掘、整理、讲好青山区在新中国工业建设、改革开放中举足轻重的红色故事和红色文化内涵,突出武钢这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都的重要历史地位,强调自改革开放以来武钢从原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系统引进国外钢铁技术的先河,奠定了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基础。鼓励并引导以“红房子”“武钢”为对象,以历史背景、人物和事迹为原型,开展红色剧目、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的创作,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游客与红色故事的对话,打造沉浸式游览项目,发展红色旅游演艺,提升红色旅游品质。重点打造红房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红色文化与钢铁工业文化和创意设计文化、青山商埠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与研学旅游、都市休闲融合发展。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4.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加强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综合配套水平。扎实推进厕所革命,配合完成青山区A级景区旅游厕所智能化改造,做到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干净卫生、管理有效。加快旅游服务智能化发展,在全区文化和旅游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在线预定、网上支付全覆盖,引导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实现文化和旅游消费便捷程度明显提高。配合推行旅游志愿服务,为游客提供文明引导、信息咨询等服务,打造青山区旅游志愿服务品牌。继续指导景区提升服务中心质量,督促景区有效提供关于景区交通、安全等信息服务。

(五)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

1.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在市体育局的统筹指导下制定青山区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好全民健身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有针对性地策划群众体育活动,力争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8.5%。更加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体育事业,不断研究和推广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身项目和健身方法,进一步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组织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促进老年人的健康长寿;经常组织开展适合残疾人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比赛。

2. 加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尽快完成老体育场改造项目,迅速推进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成开放,使之成为集日常健身、培训、举办赛事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并以此阵地为基础,争创国家级的全民健身中心;实现街道社区、行政村基本体育设施全覆盖,逐步提高社区(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标准,努力向标准化、人性化、多功能化进行规划建设,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全面打造“12分钟”体育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争取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加强与驻区企业、高校、社区联动,充分整合武汉科技大学恒大足球学院、武钢体育馆等社会资源,鼓励街道、社区自主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整合戴家湖公园生态、体育资源,将戴家湖公园打造为体育运动公园。

3. 大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

巩固原有武术、乒乓球优势项目,努力打造1-2个拳头项目,重点扶持三大球项目,逐步形成青山业训体系和特色;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建设,结合学校大课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引入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进校园,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特色;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免费体育技能培训活动,培养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班、体校走训班等为主体,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完善科学训练措施和选材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目后备人才库,提高选材成功率,建立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检查制度,促进青少年训练规范化,提高项目训练针对性和训练成效,力争“十四五”期间培养市级体育苗子50名以上。

4. 加大冰雪项目发展

紧抓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冰雪项目培训。积极协调武术、轮滑、自行车俱乐部,为冰雪项目的跨界、跨向选材提供有力的支撑。因地制宜推进陆上冰雪项目开展,为北冰南移、青山人上冰雪做好服务工作,努力推进冰雪进校园。成立冰雪项目协会,积极服务启迪鸿星冰雪文体科技小镇项目,助力建设包括超大型室内滑雪运动馆、大众运动健康中心、体育公园等产业在内的冰雪小镇,打造集体育教育、旅游产业、冰雪赛事、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冰雪产业链。

5.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抓好区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工作,提高公民科学锻炼能力,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完成对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体质的重点监测,做到科学监测,有效监测。进一步优化居民体质数据库的建设,完善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公开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行动方案。保证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做出贡献。

6. 培育沙滩排球赛事品牌

做好军运会后青山江滩沙排馆赛后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青山江滩赛事品牌和知名度,通过引进举办国际国内沙滩排球赛、江滩半马,引领“一区多品”赛事逐步落户青山,形成品牌赛事文化。同时,加大与社会团队的合作力度,持续开展群众性沙滩排球活动,举办多种类型的群众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毽球、沙滩藤球、沙滩气排球等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场馆利用率,营造全民“亲沙”的地域文化。

专栏2 青山区体育产业重点项目

1.全民健身中心平战两用项目

青山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位于冶金大道30号,于2018年5月份实质性复工建设,2019年年底建设完工。原本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对外开放。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全民健身中心在2020年年初被改造为楠姆方舱医院,为打赢疫情阻击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疫后,根据《市城建局关于开展既有城市公共设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的函》要求,青山区全民健身中心将按照《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设计导则》完成平战两用改造建设。总改造面积14316.5㎡,改造内容包括设置体质检测中心、文体培训中心、恒温游泳馆、武术培训区、瑜伽健身区、标准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及配套服务用房,配备体育运动设备设施,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满足居民体育健身需要。

2.老体育场改造项目

青山体育场位于和平大道与建设十路延长线交汇处,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曾为青山区唯一一座多功能体育场。但由于年久失修,进入90年代后体育场处于闲置状态。2014年11月区政府决定由财政列支2000万元用于体育场改造,2016年项目暂停。拟在“十四五”期间,根据老体育场实际情况,将其复合利用,打造成为一座时尚智能化的体育场馆。

(六)线上线下双线发力,推动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促进文化、体育、工业、营销、教育、医疗与旅游的融合,形成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1. 持续打造“青山文体服务平台”,促进营销融合

整合“青山文体荟”和“青山文体服务平台”两大新媒体平台,在维持原有平台内容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充分发挥“惠民利企”功能,使其成为一个传播文体活动福利、发布企业商务信息、服务区域文旅经济的综合载体,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综合文化服务。丰富线上活动形式,利用平台文章推送功能,及时为市民及企业提供文体活动信息,开展与博物馆、图书馆、景区合作的网络科普专题活动,展示青山区历史文化底蕴;适时推送青山区“吃喝玩乐”地点和娱乐活动,打造“接地气”公众号,推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类专题内容,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开设线上平台留言区,通过鼓励用户留言、征稿方式促进互动,了解市民及企业的需求和偏好,使线下活动和平台本身在与市民的互动中得到反馈、调整策略,促进良性循环。

2. 创新打造“互联网+文创平台”,促进文旅融合

充分利用我区工业建筑的特色风貌,以“政府引领、企业参与、政策护航”的方式,大力发展影视基地、直播基地、互联网+乡村振兴商学院、文创空间、动漫制作体验、数字娱乐等细分产业,培育和打造至少一个试点示范平台。借助创青谷、5·5等产业园文创、影视拍摄、网络节目策划经验,创新融合工业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将现有文创类孵化器打造为互联网文化创意示范园区,核心打造内容和创意输出集中地,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建设文化型旅游景点。

3. 全力建设工业旅游目的地,促进工业与旅游融合

推进青山区的传统钢铁、化工、新兴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与旅游业的创新融合,重点开发以冶金大道、建设十路、临江大道沿线的工业记忆景点为依托的工业记忆主题游线和以一号锅炉和热轧厂为主要景点的“钢铁之旅”游线。按照“花园式工厂”的理念对观光工厂、工业遗存美化,注入文化创意将老居住社区转变为文化街区、工业生产构筑物及交通设施塑造成文化主题景观、配套服务设施增加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丰富的工业特色旅游吸引物和配套设施;围绕工业产业链的设计、生产、工人生活多个环节,衍生工业文创、工业主题娱乐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延伸工业旅游产业链,实现工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4. 努力打造赛事旅游目的地,推进体育与旅游融合

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举办为契机,依托青山江滩沙滩排球中心、青山科技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积极举办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引进举办国际沙滩排球赛、江滩半马等体育赛事;以启迪鸿星冰雪文体科技小镇为支点,打造青少年冰雪训练基地,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技能,引进各项冰雪赛事,形成品牌赛事文化,开发赛事旅游产品,发展赛事旅游产业,培育赛事旅游机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旅游目的地。

5. 积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促进教育与旅游融合

充分依托区内的工业遗址、工业企业和工业文化,持续提升以武钢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基地,推广工业研学旅行线路;依据《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建设工业研学基地,积极与武汉市及周边城市中小学对接,开发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等多样化研学课程,拓宽研学旅游市场。重点培育柏斯钢琴文创园项目,发挥该项目钢琴制造研学旅游与音乐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聚合湖北著名编钟乐器和知音文化,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音乐、科技、文化产业链集群,助力青山成为传承知音和编钟文化的音乐产业强区。 

(七)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市场监管

建立和完善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文化、体育、旅游市场综合行政监管水平,进一步推动监管手段网络化、现代化。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探索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模式,为提升队伍执行力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加强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层次,提升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素质过硬的行政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建立和完善与文化、体育、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领导机构和推进机制,提升宏观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形成“党政领导牵头、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文旅体发展新格局。

(二)加大财政投入

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对文旅事业经费投入,保障“十四五”时期完成文旅事业发展主要任务的各项资金需求。探索建立公共文化体育发展资金,用于对重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对群众文体活动优秀社区、优秀社团、优秀广场活动以及优秀社区辅导员的评比与表彰,贯彻落实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鼓励社会捐助、多元投入等方式,不断壮大资金规模。

(三)加快政策制定

根据执行情况对《青山区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进行修改完善;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文旅事业发展和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文件政策;放宽公益性文体事业的投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公益性文体事业,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旅体实体。推进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进程,以重点旅游项目、文化产业基地为龙头,对内多管齐下筹集建设资金,对外多措并举招商引资。

(四)加紧人才建设

把握正确方向,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加强文旅系统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注重后备力量培养;完善文旅系统人才引进、培育、运用机制,努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文旅专业人才,开创文旅发展新格局。

2022年1月18日

青山区文化和旅游局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