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青山区名缘于青山镇,古称青山矶,与名城武昌为邻。历史文化发展以1949年为界,分为战略要地和工业基地两部。
青山矶犹如一个楔子插进江汉交汇之处,上扼武昌、汉阳,下控鄂州、黄州,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东吴长期屯驻水师于此,与江北的刘表、曹操势力隔江对峙。自孙权于黄武二年在黄鹄矶筑武昌城(初为鄂州)起,青山就成其门户,长年驻兵防守,青山镇旁有座营盘山便是佐证。
南宋末年,长江以北战乱不断,黄陂县衙于1236年侨治青山矶长达40年,直到元统一中原才复还旧治。1259年,蒙古国遣世子忽必烈率军伐宋,从阳逻堡渡江,攻占青山矶后曾驻跸于此,下令围困攻打武昌。因得知国内政事有变方撤军还驻青山矶,尔后挟带2万降民渡江北归。1274年,元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领兵20万,从沦河沙芜口人江,先强行攻占青山矶,再夺取武昌、汉阳,后挥师东下掠取南宋37府、128州、700余县,南宋灭亡,天下归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江夏县在青山矶设浒黄洲巡检司,管理青山镇、八吉府和白浒山地区。
1855年4月,太平天国遣军西征武昌,派500精兵袭占青山镇,次日分兵一部走陆路,一部夺取清军水师,助主力成功攻取武昌。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以青山矶为湖北新军训练基地,不时组织各部会操交流。1908年,清廷派兵部侍郎铁良前来主持新军考核,大臣王英检阅,光绪皇帝谕旨表彰其“所练陆(水)师,演练独能出色,深堪嘉奖”。
民国年间,青山战事频繁,派系军队和地方武装轮换驻防。日本侵略军占据期间,新四军五师鄂南武工部总队在此坚持抗战,曾以奇袭方式摧毁日军正在修建的飞机场。
青山镇依江畔湖,水陆两便,商贾云集,宋、元、明、清均是一方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光绪年间正式辟为商市,但自从日军占领之后,商业日渐萎缩。
1949年5月17日青山地区解放,6月10日,武昌县建立7个区级人民政府,青山为第二区,不久改称第九区。1951年12月,中南军政委员报请政务院批准,武昌县第九区全部划归武汉市管辖,同月13日,中共武汉市青山区委、区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6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指示将青山行政区予以撤销。
1954年5月12日,国家重点工程特大型联合企业武汉钢铁公司定址青山。为了服务武钢建设,经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中共武汉市青山区委、区人民政府于1955年2月15日正式成立。武钢一期工程建设共征用土地13.7万亩,拆迁房屋2700余栋,迁移村民1.25万人。市政府从其他城区迁来工厂、商店、餐馆、药店,确保生产生活物资供应,青山区呈现出一片政企共驻共建的景象。
1964年8月,市政府将青山区所辖农村人民公社全部划归洪山区,由此成为工业城区。至1972年,区内已经聚集大型钢铁冶炼、冶金建筑、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青山国家级工业基地正式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驻区大型国企和科研院所开始转型和改革改制,从瞄准国内市场到进军国际市场,青山区经济和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2000年,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为武汉市环保产业基地核心区。2007年批准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区,2013年通过验收。同年批准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5年获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以上两项均于2019年通过国家有关部委验收。按照“东工西居”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东部集中建设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202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西部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补齐工业城区短板。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加快生态修复和山水治理步伐,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1平方米。全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协调发展,振兴青山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摘自2024年《青山年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